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学校首页
今天是:
首页 >> 研究咨询 >> 研究平台 >> 决策咨询 >> 正文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引擎 助力新江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12-04  浏览次数:  作者:李志强 陈俊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引擎 助力新江苏高质量发展

摘要:省委十三届八中全会作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重大决策,提出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性举措。近年来,我省绿色发展制度成效初步显现,美丽乡村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加强,乡村绿色空间整合质量逐渐改善,乡村生态治理综合效能明显提升。但尚存在观念提升有待强化,规划建设尚需协调;项目建设标准缺失,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协同推进有待加强;软件建设力度薄弱,文化建设噬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再聚合,从一般美进入优质美;协同大联动,从单维美跨入全域美;提质更升级,从表象美深入内涵美以及持续强推进,从阶段美走向常态美的发展思路,全面、系统、深入的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总结好经验:全景展示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显著成效

美丽乡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已经形成了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统筹美丽乡村示范村、田园综合体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总体格局,在田园乡村的制度建设、要素集聚、空间整合和效能提升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自实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行动以来,我省始终坚持规划设计整体统筹,专项治理制度引领的思路,采用禁止性法规和专项行动方案双管齐下的举措,对资源能源滥用及破坏式的发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规制和约束。通过“三集中”发展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污染物管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推动,使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秸秆综合利用达93%。通过禁与疏相结合的政策安排,我省农业正积极迅速地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省村庄环境得以持续改善和提升。苏北地区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了“空心村”的居住环境,对村庄环境的长效管护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二)美丽乡村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强化

我省秉持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融合,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的目标。通过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破除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福祉。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供给,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生态补偿制度,统筹建立起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等,极大提升了全省范畴的美丽乡村培育力度、广度和深度。

(三)乡村绿色空间整合质量逐步改善

通过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普遍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乡村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专家、群众等多方意见,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着重体现对自然环境、乡村文化、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尊重。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精心规划,凸显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乡村规划实施过程中,力求保证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长效性,按照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谋划、量力而行地推进了美丽乡村规划的高质量实施。

(四)乡村生态治理综合效能明显提升

我省乡村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良好生态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生活相结合,形成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共建”之势。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发展;因地制宜地抓特色,加快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形成低碳、绿色、集约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实现了农业产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在继续补齐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二、突破老问题:全面促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提质升级

我省美丽田园乡村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称,不少优势特色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地方政府投资依然存在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季节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功能结构仍局限在“以农养旅”的基础上,一些项目缺乏统一规划,不能形成抱团发展或错位竞争,经营格局与模式单调,同质化现象明显。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农旅企业普遍是租用的农业用地,建设营运必需的食宿、商务、娱乐等辅助设施用地等只能打擦边球等等问题。

(一)观念提升有待强化,规划建设尚需协调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政府部门给政策较多,村社落实少的矛盾,特别是农村公益性服务严重依赖政府投入,卫生保洁、养老服务等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相关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较低。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很快,但细节落实上还不够到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等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很多农户缺乏相关培训,各种污染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此外,村民沼气使用积极性不高、秸秆环保化处理率较低、省域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差异较大、落后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好“走过场”,加之缺乏长效管理资金以及农村环境执法工作薄弱,“脏、乱、差”现象回潮较多。

(二)项目建设标准缺失,产业基础仍显薄弱

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过度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相对忽视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模式化味道过重,千村一面,淡化了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新村围旧村、新房挤马路成为流行病,建房综合管控机制亟待完善。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仍难以适应需求转变,有效供给跟不上。龙头企业“少、小、弱”、产业链条“短、细、散”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融合、产村联动、业态创新水平不高,差别定位、集聚发展、组团经营没有形成气候,大部分农家乐还处于低层次经营状态。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协同推进有待加强

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短期内一些设施高标准建成,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部门之间还没能形成多管齐下强有力的推进合力。根据相关要求,县级政府要把资金、项目、政策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聚焦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但实际上整合难度很大。此外,存在冷热不均、上热下冷的情形,不同县(市)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不均衡,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四)软件建设力度薄弱,文化建设噬待提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等“软件”建设不同步,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物质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狭小范畴。部分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做盆景”、“搞形象”、“涂脂抹粉”的层次,只有“形象美”,缺失“内在美”,尚未涉入挖掘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事业不仅关注农耕文化保护,还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视野之中。

三、描绘新图景:深入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迈上高台阶

我省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机遇和挑战并存,既要坚持高位规划,统筹推进,也要坚持典型引领,特色凸显,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推动省域层面的美丽田园乡村战略发展。需深化“强富美高”创新实践,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使江苏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一)要素再聚合,从一般美进入优质美

制定江苏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进标准化提升、品牌化经营、数字化融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按照“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原则,梯度落实“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实施“依山建景”工程,加快推进绿色村镇和美丽田园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道路提标升级和农房“联户改建”,实现农村面貌全面升级。坚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蓝天、净土、碧水、护林、清废、治污行动,修复乡村生态。加强对村庄风貌、建筑风格、田园景观、特色产业的个性化引导,追求“一村一韵”效果。实施古村复兴示范工程,加快民族乡村振兴。高标准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力争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全面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遍推行农村公厕管理“所长制”等措施。

(二)协同大联动,从单维美跨入全域美

协同推进“六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基本形成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格局。一是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多元载体深入推进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特色民居、精品示范线建设;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好农村公路、绿道、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等结合起来,连线连片打造,做到“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依托“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布点等各类规划,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图》并形成总纲,梯次推进纵向到底的“市、县、镇、村”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实施“景区村庄”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交通走廊,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三是强化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全域化生态体系全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党建引领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和共建共享机制,实施美丽乡村“整县推进、整镇提升”行动,从县、乡镇、村庄、风景线等不同层面协同发力,形成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系统提升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三)提质更升级,从表象美深入内涵美

坚持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两轮”驱动,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美丽乡村打造为美丽产业发展的典范。一是加快农业能级提升。着力推进园区建设提档升级、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绿色生态提质升级、经营主体壮大升级、农村改革助力升级“五大升级”,积极争取农业大平台大项目,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等平台建设。二是深化产业振兴水平。把现代农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新兴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培育体系。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技艺作为重点,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韵味。三是推动美丽经济转化。探索形成“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村庄开发运营机制,由村委牵头,委托专业化公司管理,吸引农户积极投资参与业态经营。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重点实施生态农业实现路径创新和“古村复兴”示范工程专项行动。

(四)持续强推进,从阶段美走向常态美

坚持规划编制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法制化、文化建设标准化的方针,高起点编制省市及县区级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战略规划。一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全面落实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意见,实施精准消薄,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和民宿经济,积极创建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旅游推广年系列活动。二是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推进交通、旅游、科技、文创、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下乡”工程,确保农村与城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推进治理体系整合优化。全面实行党建领和、社会协和、专业维和、智慧促和、法治守和、文化育和等“六和工程”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向乡村延伸。发挥乡村“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优势,形成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四共”群众自治模式。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美丽乡村“遵规守约户”考核评比和“红黑榜”奖惩等机制,完善督考暗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村社规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结构、治理体系整合优化。

总体而言,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距高质量的美丽乡村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引导,差异化政策既要有刚性也要有弹性。具体工作做活做细,如坚持垃圾分类处理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改变乡村能源使用方式降低生活能耗,通过长效机制巩固已有成绩。将盘活宅基地资产与节约集约用地相结合,探索美丽乡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提高公共设施运行服务效益,通过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同时,也要避免超规模建设造成的浪费。加强乡村有形遗产保护的同时,强调延续传统空间形态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李志强 陈俊)


Copyright ©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NUIST备80172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