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学校首页
今天是:
研究领域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之一:气候变化研究

该领域研究以国家级重点学科“气象学”为基础,依托气候与环境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进行科研创新。依托学科“大气科学”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并连续获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二期建设资助。该领域目前拥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特聘专家3人、海外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国家优青1人,其他国家、省部级人才30多人次,且组建了包括教育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研创新团队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以及国内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协同合作进行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该领域研究人员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80余项(到账经费逾2亿元),包括973项目“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等的多项重大项目。在东亚灾害性气候的变异机理与监测预测、台风动力学和预报理论、云微物理过程与雾霾形成机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卫星数据资料同化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00多篇,包括发表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BAMS》、《PNAS》、《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顶尖SCI期刊的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王会军院士2015年撰写的“对我国参加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若干建议”报告报送国务院办公厅,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

特色亮点:

1)研究实力雄厚:我校“气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拥有包括气候与环境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具有包括院士、杰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特聘专家等领军人才的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承担了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并且具备开展气候变化研究所需要的大型计算机和气候系统模式等。所以,我校已具备了国内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最强实力。

2)研究成果突出:该领域研究人员已在灾害性气候的变异机理与监测预测、台风动力学和预报理论、云微物理过程与雾霾形成机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卫星数据资料同化的关键技术以及气候系统模式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表了一大批包括《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BAMS》、《PNAS》、《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顶尖SCI期刊的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王会军院士2015年撰写的“对我国参加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的若干建议”报告报送国务院办公厅,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

研究领域之二:环境污染研究

本研究方向汇聚有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科研平台,教师申请获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项目的资助,重点围绕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大气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研发、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应急管理、大气环境变化与生态响应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初步形成由国家杰青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特聘专家2名、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江苏省杰青2名、江苏省双创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8人等领军和核心骨干人才组成的一支国际一流学术水平、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建设有层次的环境污染协同创新团队。

特色亮点:

(1)特色:强强联手,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汇聚了由国家杰青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特聘专家2名、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江苏省杰青2名等领军和核心骨干人才组成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污染协同创新团队;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拥有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大气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强强联手,创新机制,加强集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我省大气污染控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共建了“南信大-耶鲁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这是耶鲁大学在中国建立的唯一的环境领域科研合作中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2)亮点:服务青奥空气质量保障,得到高度评价。郑军、马嫣教授受聘为青奥会空气质量监测和保障专家,他们在大气污染综合观测系统、控制技术、预报预警模式和应急管理体系大气环境管理以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等方面为青奥会提供服务,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预报、提出青奥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为保证南京青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达到奥运会的最高标准提供科学支持,还将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对青奥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通过科学数据证实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成果被广泛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研究领域之三:雾霾治理研究

目前拥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等近10个省部级重点平台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资源配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拥有教育部“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耶鲁大气环境中心和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等共建试验基地等数十个省级高水平工程中心及实验平台。201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3个学科获批成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获得江苏省政府3亿经费支持,获批资助率在首批资助中位居江苏前列。该研究领域有教授、副教授2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中青年科研骨干近百人,形成了科研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等学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拥有一大批在本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特色亮点:

(1)特色:雾霾治理全过程研究的技术平台及协同机构。依托学校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大气科学”、“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在雾霾监测、预警预报、防控和宣传层面形成雾霾治理研究的完整链条,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具有在雾霾治理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

(2)亮点:优势集成、统筹管理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围绕雾霾治理的关键环节,在雾霾监测、形成机理、预警预报、生态调控、经济防控及公共治理领域,以研究任务为主线,整合跨学科研究的优势资源和建设研究方向团队,通过国际深度合作,协同中心构建,行业与地方对接,全面深刻的探索雾霾治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发挥决策智库作用。

研究领域之四:低碳发展研究

近五年来,研究团队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国家级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期刊论文74篇,EI检索期刊论文64篇,CSSCI检索期刊论文287篇。研究团队于2004-2015年连续出版发行《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12部。部分研究成果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其中“推进产业链整合加快废弃食用油转化生物燃料进程”获得省委统战部批示,“推进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被民盟中央采纳,“走出城乡污染转移困境”一文发表于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研究团队已成为产业低碳发展领域的人才聚集高地和创新研究高地。

特色亮点:

(1)特色:是国内最重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于2004-2015年连续出版发行《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12部,得到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和原清华大学校长的高度评价。

(2)亮点:研究报告成为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研究的权威引用文献。2009年的研究报告被选为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中国图书展的图书,并在展会上向英国出版集团转让在英国出版的版权。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团队”获批江苏省教育厅优秀创2新团队,其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国内最大、产出最多、学术引用最多和社会影响广泛的研究群体。

研究领域之五:气候政策研究

本项研究的开展主要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ACCPP)。研究院从政策层面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在气候政治、气候伦理、气候法律政策、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等领域进行相关研究。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自2010年被批准为重点研究基地以来,发布了两项重大招标课题与两次开放课题。自2007年以来,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公益性行业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50多项。论文及专著成果丰硕。自2011年以来出版了多部专著和教材,在相关学科领域发表高级别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全文转载。国际交流与科研平台建设成效颇丰。连续四年举办“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建设了“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研究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了气象灾害仿真模拟、公共政策决策评价等教学科研平台。

特色亮点:

(1)特色:跨学科资源整合优势。气候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伦理学、气候科技史、气象文化等充分结合。在气候政治方面研究气候变化的政治博弈、政治论辩、协商与共治、自由民主的挑战、经济与环境的取舍、利益集团的立场等。在气候伦理方面研究气候变化科学寻租、国际、国内与代际气候正义、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责任、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原则、低碳生活方式等。

(2)亮点:团队学习与合作交流优势。与国内外气候政治与气候伦理的多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与联系,如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罗克伦理学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利用WMO对发展中国家气象官员的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政治与气候伦理上的共识。

研究领域之六:生态文化研究

“生态文化”方向主要依托我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讲师9人,35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2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农业科普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气象学会史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工业考古与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1人,江苏省农史学会理事1人,江苏省品牌协会理事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特色亮点:

(1)研究团队的人员优势:本方向拥有一批具有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哲学、气候学、环境学以及文化研究等背景的专家学者。高级职称约4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有30多人,博导和硕导分别有2人,26人;既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又有多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既有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农业科普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史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有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考古与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等拥有重要学术兼职的成员。李忠明教授为全国文化研究名人,曾接受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访问。本方向还聘任了许多兼职教授,如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傅汉(Hans Hermannt Frankel)教授等。

(2)研究团队的科研优势:本方向目前已经主持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气象行业专项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5项,以及其他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10多部,其中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数比例占90%以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篇,CSSCI论文有20余篇。《气象史话》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音视频类二等奖,并于2016年获批教育部第八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3)科普基地的优势:目前,本方向已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颁发单位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科协。该基地聚焦气象科普与环境科普,已开展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科普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本方向生态科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生态环境部 中国气象局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气象局 中国智库网 江苏智库网

Copyright ©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NUIST备80172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