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学校首页
今天是:
首页 >> 研究咨询 >> 研究平台 >> 决策咨询 >> 正文
“三链融合”推动江北新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构
发布日期:2020-12-07  浏览次数:  作者:郭杨   来源: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三链融合”推动江北新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构

摘要: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在构建“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式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时,仍存在学科链融合度不够、创新链推动力不足、产业链拉动力不强的问题。建议:精心谋划,构建“多校共兴”知识经济圈空间格局;多措并举,营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机制,保障校区联动的持续活力;集聚人才,为卡脖子问题听诊把脉;借鉴经验,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整合资源,合理优化空间规划。

一、江北新区构建“三链融合”式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现实基础

1.国家政策趋向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需要“政、产、学、研、商、金”支持和结合,形成“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笔者统计了我国2016-2019年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的获奖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的获奖比例高达38%,科技进步奖的比例逐年增加,达到了60%以上;技术发明奖呈现相对稳定的情况,保持在50%以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积极发展高校知识经济,推动企业、高校、政府的联动发展是促进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表1 2016-2019年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情况


2019

2018

2017

2016

获奖项目

校企合作

占比

总数

校企合作

占比

总数

校企合作

占比

总数

校企合作

占比

总数

技术发明奖

29

59.2%

49

28

51.9%

54

21

56.8%

37

38

61.3%

62

科学进步奖

87

64.0%

136

72

62.1%

116

78

57.8%

135

60

51.3%

117

自然科学奖

2

1.7%

120

0

0%

132

0

0%

130

2

1.8%

114

总计

118

38.8%

305

103

33.4%

308

105

33.8%

311

105

34.7%

303

2.地方政策落地有声

党的十九大之后,南京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名城,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2019年,南京出台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进一步加深校地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区利用主城高校周边存量用地,与高校共同打造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特色创新街区。

江北新区积极贯彻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制定《南京江北新区深化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实施方案》,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充分利用现有高校资源布局优势,合作共建一批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同时,江北新区充分发挥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制度,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放大政策红利,大力扶持和引进一大批企业入驻和人才加盟。近年来,江北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400余家,大健康产业链企业900余家;集聚新型研发机构84家,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个,引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40余个;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中外院士40余人。

3.驻区高校特色鲜明

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江北新区现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等12所高校。驻区高校学科门类齐全,跨工、理、管、经、文、法、医、农、艺、公安10个学科门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仅有的两所本部设立在江北新区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科特色鲜明,科研实力雄厚,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0余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两院院士10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环驻区高校院所创造的专利、课题等科研成果数量居全省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了“江北智慧”。同时,驻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也积极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在近几届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项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数、捧杯数在江苏高校中均居前列,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排行榜中均在百强之内,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2017年全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指数排行榜中列26位。

二、江北新区构建“三链融合”式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存在问题

1.学科链融合度不够

学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度不够。首先,学科优势尚未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资源多,条件好,潜力大,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在南京的仅有40%,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其次,我国学科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现状还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合作层面,这暴露出它们互融的主动性低、合作类型形式单一、合作领域不够深入等问题。

2.创新链推动力不足

首先,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欠缺。南京建设国家综合性科技中心的基础较好,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2个,但均不处于江北新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更是尚未实现“零突破”。新区内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均较少。其次,江北新区仅有一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创新中心和国际产业孵化园较少,国际合作的科技项目不多,这就导致江北新区可能无法对接国内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无法吸纳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和团队并与之展开合作。

3.产业链拉动力不强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江北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从人才结构上来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够多,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人才和团队缺口较大。

三、江北新区构建“三链融合”式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快、更高质量的推进江北新区“三链融合”式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在充分调研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宁波青年云创小镇等国内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谋划,构建“多校共兴”知识经济圈空间格局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南京信息大学,以大气科学学科为核心,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完整覆盖整个气象类学科。南京工业大学,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优势,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学工程学科点。江北新区应根据产业规划布局,整合南信大、南工大、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依托区域内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两校共兴”知识经济圈空间格局,实现“1+1+1>3”的协同创新增效。具体而言,围绕南信大,抓住商业气象市场发展契机,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和气象科技公司等载体,打造中国气象谷,形成一套商业气象的完整产业链。围绕南工大,培育原创性成果,开发颠覆性技术,驱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化工示范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中的地铁11号线,将南信大与南工大连接,形成特色鲜明的“科创双核”,引领“气象+”科技产业、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两校之间形成的知识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江北新区新地标。

2.多措并举,营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

江北新区应强化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敢行敢试,做好顶层设计、路径谋划、渐进方法和政策引导。一是要定期修订升级现有的政策制度,如《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措施》、《南京江北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办法》、《“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等,同时要围绕当下发展的特征,适时适度出台一些具有“偏向性”的帮扶机制,狠抓政策落实,不断放大政策红利,形成“扶强、扶优、扶新”政策体系。二是要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在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方面予以绿色通道和资金支持,重点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扶持具有驻区高校特色的重点产业或项目,形成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对接、合作办学,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3.创新机制,保障校区联动的持续活力

校区联动的机制创新是保障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持续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典型的模式中普遍存在政府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问题。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建立涉及的范围广泛、行业众多,因此这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任务,更需要包括教育、国资、组织、人社、财税、工商等各个部门主动的协调推进,形成合力。在这其中,难免就会出现步调不一致、主动性不强等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的有效推进。因此,校区联动的机制尤为重要。一是区校共管机制。建议联合成立专门机构,作为区、校共同搭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知识经济圈的筹建、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联合发力。二是互访交流机制。建议在区校之间,建立领导互访机制、工作联席机制和区校干部挂职交流机制,实现干部队伍和重大活动决策的对接,明确阶段性工作思路,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三是校区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在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中,人员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全面联动。

4.集聚人才,为卡脖子问题听诊把脉

江北新区应加力度,打造一流的自主创新设计创业环境,吸引聚集各类人才来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为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发展战略等方面破解难题。一是成立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驻区大院大所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为知识经济圈建设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战略研究,提供战略咨询。二是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企业自主培养人才,储备科研力量。

5.借鉴经验,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内外已有成熟的经验和措施,汲取经验,对江北新区现有的规划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期达到成果转化率、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借鉴美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承担引导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核心技术,帮助高校的研究成果流向企业等工作,成为连接政府、企业、高校的桥梁。同时要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金融服务机构结合,加大风险投资,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二是借鉴电子科大的“树苗理论”,把原来高校成果转化的链条“理论—研发—成果(种子)—转让”,转变成“理论—研发—成果(种子)—初创企业(树苗)—转让”。提高科技公司“树苗”的孵化成活率,实现高校回报最大化。

6.整合资源,合理优化空间规划

结合江北新区的发展规划,结合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建设,结合各街道城镇化建设的改造提升,统一规划统筹设计,不断优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配置模式。一是对区域内空闲土地、楼宇和厂房进行摸底,合理规划,整合空间资源,为环高校区域的产业集聚用房做好预留和储备。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通信、电力、水利等,为知识经济产业集群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郭杨)


Copyright ©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NUIST备80172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邮编:210044